江南之地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出门时总要带上一把伞,否则的话就只好找地方避雨了。
王安旭撑着一把伞,走在大街上。正似缓实快的走着。路上的雨水没有半点污到他的衣服,就连最容易溅到泥水的袍子也安然无恙。在身上背着一个书箱。显得卓尔不凡。正在往杭州府府学的学宫处走去。
路上偶尔会碰见几个行人,一见他的衣着打扮顿时变的神色恭谨,并且礼貌的向他问着好。这是因为他这身装束乃是正经的秀才装束,而且还是秀才装束中极为特殊的,,因为他穿的乃是只有是第一名秀才才有资格穿戴的服饰。
在明代,读书人是极为受尊敬的团体,但若是考不到功名,也就是成不了秀才。那可就两说了。秀才是士阶层中最低一阶的存在。但其政治地位却是仅次于官吏。在地方上其影响力甚至还超过了地方官。可以说是最受人尊敬的一种荣誉称号。因为在老百姓看来,世上恶人多而善人少。贪官多而清官少。唯有秀才贤德高,不伤民来作恶少。因此他们对于秀才都是用一种崇拜至信仰的态度。
王安旭则一一还了礼。他并非眼高骄纵之人,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还是认为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由于社会的调整才衍生出高低贵贱之分。可是人的心灵可以超越现实,那么所有人都是圣人,便再无任何区分了。
这些平民百姓见王安旭竟对他们还礼,不由得有些手足无措,但看得出他们对于王安旭的尊敬又抬高了一分。
一路走过来,他也有些疲惫了。好不容易走到府学所在的一条街道上,这条街道名叫学宫前街,此时在这条街道上已经有不少穿着和他衣服相近的儒生,一见到他,纷纷驻步行礼,口中说道:“师兄早.......”
这些人自然也是秀才了,大多数人的年龄还高于王安旭,但不论年庚。都向王安旭称呼师兄,这自然是因为王安旭是杭州府院试的案首,有了这层身份,他等于就是这些秀才当中的领袖。
王安旭也向他们还礼拜谢,这些人自然不能坦然受之。这倒不是他们太过自谦,而是读书人中应有的规矩。是必须遵守的。
至于王安旭,他回过礼后便径直走向府学的学宫大门。在这里此时已聚集了约有上百人之多,一见他来,都起身施礼道:“拜见师兄。”那场面之严肃不由得令王安旭想到了港片中的黑帮情节,一群穿着黑西装的小弟冲着一个也穿黑西装的人说道:“拜见大哥。”然后齐齐的向他施礼。这样的场景一出现在脑海中,顿时让他有种大笑的冲动。
王安旭急忙默运清虚诀,将这些杂念祛除干净。现在可不是胡思乱想的时候。又见众人向自己看来,急忙也还了礼。这些都是与他一起参加过杭州院试的。现在齐刷刷的头戴儒生四方巾。身穿宝蓝色直儒袍。却是都换成了生员服色。沈默与他们的穿着大致相同。只是一般生员的儒衫用绢。他却绸。腰上悬挂的玉佩也较同年高一个档次。这当然不是他爱炫耀。而是院试第一就的这么穿。这也是规矩。众人又寒暄了一阵,王安旭才知道他们原来都是在等着自己,因此有些感动。随后,他在众人众星捧月一般的簇拥下,走进了这座学宫大门。
学宫,顾名思义乃是地方上供秀才们读书学习的地方。因为是官办的书院。所以又称为学府。从字面上看起来也就是一座学校。但是它的政治地位却和城市中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相同。所谓一个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物指的都是衙门公堂、土地城隍、御赐牌坊等与朝廷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而学府之所以可一跻身其列,固然有是秀才们聚集之所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孔庙。
说起孔庙,恐怕谁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是祭祀孔孟先贤等儒家鼻祖的地方。关乎到教育国本,民生兴衰。历朝以来都是最为重视的机构。而更不用提杭州孔庙了,观之历史,可上溯至南宋初年。真可谓是历经沧桑,饱受灾乱。曾屡屡重修,直至今日,依旧可以看到南宋时遗留的的痕迹。
这座孔庙始建于绍兴元年。此后府学除焚毁重建或规模增扩外,一直是杭州的官办学府。其建筑格局规整大气,风格古朴典雅。其内还收藏着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各种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名家之荟萃。
进了正门以后,再穿过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后,便来到了大成殿前。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自唐以来的诸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其中以宋高宗的《南宋石经》、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刻石》、李公鳞的《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刻石》以及五代的《五代石刻星象图》等最为闻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约有百十来块。此外,还有王羲之、王献之、苏东坡、米芾、祝允明等历代书法名家的手笔刻石和历朝历代的帝王御碑,可谓文气斐然。而且还有一批史实碑,上面记载了杭州及周边城镇有关兴修水利、筑海塘、盐运等史实,因此常有外地的文人雅客前来观瞻赏析。更有名儒圣贤前来讲学治经,给此地多了几分文韵,增了几分书情。更是显得悠长宁远。
这时所有新生都到了大成殿前的广场上,见到这些石碑后都有些兴奋。王安旭自然也是暗自心喜,他的书法造诣早就遇到了瓶颈,这时若是能临摹上几位名家,说不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在这个广场上摆着一溜铜盆,里面盛满了清水。众人一见之下顿时明白这是入学仪式开始了,于是各自安静下来,由站在一边的礼训导指挥着。依次在盆中净手,然后往鞋子上和帽子上掸了点水花。算是象征性的完成了“洗”。以表示对圣人之地的尊敬――大成殿就是供奉孔孟两位圣人的地方。
待洗过干净之后便在那训导的领下入池跨壁桥。进入到了大成殿外的平台处,又一次在阶前重新列队。才在训导先生的引领下。进入到了大成殿正殿之内。
大殿内的至圣先师两侧,已经站满了往届地生员。站在最前面的是禀生。人数最少。有四五十人之多。其中都算是新生的前辈;中间的是增生人数有二三百。最后面的是附生。人数与增生等同。却已站到偏殿去了。这里要再说一下,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不供给粮食;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在正中间的孔子像前,则站着十几位四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下地儒学训导。他们便是满屋子生员的老师了。
那引路的训导命新生站在大殿中间。面朝至圣先师画像,在前站好。然后便匆匆去后堂报告去了……王安旭被安排在第一排。左边的两个人和右边两个人则是这次院试中其他五魁。
趁着这段时间,王安旭便仔细的打量着这座祭祀孔子的大殿。虽然他来到这个世界后也看到过许多“名胜古迹”,就连县衙、县学、府学等重要的机构也曾浏览过。但惟独孔庙却从未到过,更何况这座大成殿。只有特殊的时间才会开放,等闲时间都是紧紧锁上,不得入内。趁着这个机会,他要好好的观赏一下这座大成殿。向四周望去,只见这座大成殿中所用木材为上等楠木,均是精雕细琢一番,而在其梁、枋、柱头和平?天花等处均绘有彩绘,这些彩绘色彩丰富,色泽古朴典雅,图案有龙、凤、麒麟、仙鹤、牡丹、松树、人物等,造型优美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这其中的随梁枋、承椽枋、报头枋、穿插枋、廊坊、上层斗拱、下层斗拱、拱垫板等部都是以漆绘制,真见得其不凡。
他正自欣赏之时,忽听得有人高声唱道:“提学大人及知府大人到――”包括那些个训导在内,所有人一齐朝发声的方向躬身施礼道:“恭迎先生!”现在大殿中没有不是秀才地。也就没有人需要跪迎接风。
只见提学大人和知府大人走了进来,两人都是一身四品绯红官袍,头戴乌纱帽在教授大人的陪同下。郑重的走入正殿。在孔子像前站定。
然后那司礼训导又高声唱道:“参拜先师!”众人便在两位大人的率领下。毕恭毕敬的朝孔子像拜了三叩首。然后两位大人和教授训导先站起身来,往届生员而后也站起身来。只有王安旭他们这些新生还跪在地上。
“诸新生行拜师礼。”司礼训导继续唱道。
所有新生们便朝立在孔像前的知府教授和训导行礼。这才算完成了跪拜仪式。
待众人起身。司礼训导又道:“请教授大人讲话。”
教授大人先给孔子像上了香,然后对着新生们背一段太祖圣谕。内容也无非是“忠君爱国。刻苦读书。奉公守法。报效君父”之类的陈词滥调。说了一大堆后,才开始进入正题。只听他说道:“凡入学后,生员要专治一经。以礼射书数设科分教。要遵守学规学律,不得违反。否则开除学籍,废掉身份。尔等可要记清楚了。”众人应道:“我等自当谨遵师命,不敢逾越。”
所谓礼射书数设科分教,指的乃是将课程分为四类:一是“礼”。经史律礼仪等。生员必须熟读精通。二是“射科”。乃是演习射法。由长官引导比赛。三是‘书科’,要求生员练习书法,临名人法帖,每天练习五百字。四是‘数科’,要求生员必须精通九章算术。不过虽然每科都有课试。分等级进行赏罚。但大家心知肚明地是,必须下功夫的,只有“礼科”和“书”。因为这两科涉及科举……书科自不消说。你要是字写的一般。任凭文章花团锦簇。也不能入的了考官的法眼。
而礼科更是直接对将来的科举考试题目――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形式基本上一样。都是考三场。每场三天。第一场制义七篇。也就是作七篇八股文。其中从四书中出三题。所有考生必做;从五经的每一经中各出四题。士子各选一经。加起来一共是七道题。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及诏表各一道;第三场试时务策五道。这些内容都要在“礼科”中学习。所以此科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这些因素,自然是无人肯在其他两门上多下功夫了。最多也只是应付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