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资本狂人

首页

设置

  • 关灯

第0115章 卖面子,谈院线

    邹闻怀所说的,邵氏和嘉禾之间的官司,是因王羽而起。三寸人间

    追随邹闻怀离开邵氏的兄弟,虽然没有当初热热闹闹大骂牝鸡司晨时的人多势众,但也足够众志成城了。

    何冠昌、梁风、蔡笃生三人,和邹闻怀一起创办了嘉禾,搭起了公司的班子;资深导演罗维、功夫巨星王羽等人,也加入了进来。    在李晓龙之前,王羽是华语片最顶级的武打明星。

    他所主演的《独臂刀》,票房过百万,并衍生出了票房同样过百万的续集——《独臂刀王》,俨然成了一个“独臂刀”的ip。

    嘉禾这帮人“再接再厉”,借“独臂刀”之名,让王羽搞了一部《独臂刀大战盲侠》。

    这下邵谊夫可不干了!

    这些年,从邵氏出走的人多着呢,前有李翰祥、胡金铨等,现在又有邹闻怀、王羽等。    邵谊夫都不在乎,因为他自己是电影领域从业多年的泰斗,足以保证邵氏电影王国的架构不垮,也是应了那句“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

    但嘉禾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则不一样,属于明目张胆地打擦边球,电影一旦公映,是毫不客气地抢“独臂刀”这个ip的钱了。

    邹闻怀早有准备,请了香江法律界公认的泰斗——余叔韶大律师,来保驾护航;动了真气的邵谊夫,则从英国请来大律师,担任代理,一副要把邹闻怀置于死地的架势。

    毫不夸张地形容,邹闻怀和邵谊夫的相爱相杀故事,翻到了新的篇章,刺激得媒体,瞪大了眼睛,生恐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刚才高弦试探邹闻怀,是否有意和邵氏竞争,招揽李晓龙;邹闻怀找借口,做为难状,未尝不是在当前的敏感时间段,对邵谊夫心生怯意。    高弦没有点破邹闻怀此时的外强干,很温和地提议道:“如果邹老板放心高某的话,我愿意在资金,支持嘉禾,达成与李晓龙的合作。”

    邹闻怀愣了一下后,笑道:“高先生是环金融区最耀眼的明星,无论是信用,还是财力,我都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再说了,我做电影的方式,和邵氏的大片场制度完全不同,推崇非常开放的制片人制度,如果有资金愿意进来,乐见其成利益均沾。”

    “这一点,也是我和邵氏的矛盾焦点,相信媒体早介绍得大白天下了,我肯定不会朝令夕改。”

    见邹闻怀没有反对,高弦满意地微微颔首。    当然了,邹闻怀的话,高弦只会选择相信一半。

    在高弦看来,邹闻怀出走邵氏,根本原因是公司正治斗争落败。只不过,邹闻怀本人一直拿理念不合当遮羞布,而媒体也热衷于这个纯洁高尚的理由。

    所谓理念不合,是在电影经营,邹闻怀想推行制片人制度,而邵谊夫则继续坚持那套借鉴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模式,帮助自己缔造电影王国的大片场制度。

    按照高弦的理解,邵氏的大片场制度,核心是凭借强大的资源,建立和维持一套严格的规则,老板是至高无的帝王,其他人都是打工仔,无权分享影片成功的红利,只能领固定的薪水。

    还拿现阶段香江的顶级功夫明星王羽做例子,他初入邵氏时,月薪仅二百港元;后来涨到八百港元,另加每拍一部电影一千二百港元的片酬。    如此算下来,王羽每个月的平均收入,在六千港元左右。

    另一方面,王羽为邵氏创下了巨额的票房收入,光是《独臂刀》和《独臂刀王》,每部票房过百万港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算没什么野心的人,也会心态失衡。何况,王羽还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

    针对这个弊端,邹闻怀还在邵氏的时候,便向邵谊夫建议,仿效好莱坞现在流行的分红制度,让大牌导演和演员享受分红,进而稳住人心。

    邵谊夫在生意本来出名地精打细算,再加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已经一家独大地没有对手,自然无需担心手下的头牌被挖角,更不愿意多分钱给别人。

    实质,这里面存在着老板和雇员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邵谊夫的观点是:我发掘了你,捧红了你,没有我,便不会有你;所以,你应该感恩戴德,俯首贴耳地为恩主效劳一辈子;而我包你更红更紫,衣食无优。

    像王羽这些人则会如是想:你捧红了我,我也给你带来了巨额盈利,我们基本两清。我会终身记你的恩,但我不能终身受穷——仅仅满足你所承诺的衣食无忧。更何况,衣食无忧怎么可能,电影是竞争激烈的青春饭,我老了怎么办?失宠了怎么办?公司衰落了怎么办?全香江人,都想发财,我们为何不能?

    相邵谊夫,邹闻怀的态度开明多了,把主仆的雇佣关系,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高呼“有钱大家赚”。

    当然了,慈不掌兵,义不理财,邹闻怀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只不过换了一种剥削模式罢了。

    等嘉禾也成为一方霸主后,邹闻怀可以做到在香江本地票房分红清晰明白,但更为丰厚的海外票房,揣进自己的腰包了。

    随之,洪金保等人,也成了新一代不安分的“王羽”。

    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的任何辉煌,都离不开“燃料”和“花肥”。

    邹闻怀推崇的制片人制度,貌似设身处地地为电影人的利益着想,但未尝不是迫于眼前财力不足形势的无奈之举。

    所谓的制片人制度,是掌握影片生杀大权者,不再是制片公司的老板,而是金钱。

    按照“谁投资谁享受权益”的原则,影片的权益划分,由各方出资出力的多寡来决定。

    邹闻怀在具体推行制片人制度的时候,方式更加灵活。

    全资没问题,合资也可以,嘉禾都愿意出厂标,并主持摄制。

    如此一来,嘉禾经费匮乏的矛盾,不但得到解决,还减少了经营风险。

    自然而然地,高弦一表达出双方合作的意愿,邹闻怀便欣然同意。

    高弦想了想,还是提出了最核心的问题,“谁去接触李晓龙?”

    正在和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打官司的邹闻怀,果然忌惮邵谊夫可能被刺激得发狂,于是另找了一个借口道:“目前,嘉禾急需一线女星,因此,正集资源争取郑佩佩的加盟。”

    “明白了。”高弦打了一个响指,“我负责联系李晓龙。”

    邹闻怀笑道:“能者多劳,高先生辛苦了。”

    瞧着邹闻怀明显松了一口气的样子,高弦不由得心好笑,“拈轻怕重么?”

    “你虽然熟悉邵谊夫的精打细算,但却不了解李晓龙的心高气傲,他们注定谈不拢条件。”

    “而相于游说李晓龙合作的难度,拍摄电影过程,如何与李晓龙相处,才是累活。”

    趁着邹闻怀感觉占了自己的便宜,高弦开口道:“按照计划,《七十二家房客》的制作时间,是两个星期。所以,映时间会很快到来。我想在院线方面,请邹老板帮忙联络一下。”

    邹闻怀很痛快地点了点头,“虽然嘉禾暂时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院线,但我毕竟从业多年,积累下了不少资源,可以帮忙活动一下。”

    “如,国际机构的剧院,应该没有问题。”

    高弦又问道:“据我所知,邵氏院线是香江最大的院线,它有没有可能映《七十二家房客》?”

    邹闻怀耸了耸肩,“这要看高先生的面子了,毕竟,邵氏自身的电影产量很高。”

    高弦一挑眉头,心说,“这是考我的能量么?那我还真要试一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