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晨报》统计出来的结果漫说旁人不信,便是唐天豪、江芷兰,乃至整个报社的员工都是不怎么敢信的,可事实却又实实在在地摆在了众人面前,让他们不得不信。
二十六万份的销量,近十一万份的读者回信,不敢说后无来者,但也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唐天豪虽然对《明朝那些事儿》很看好,可就是做梦也想不到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可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出现,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不曾断绝,史书在文化领域,或者说国民心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常说“开卷有益,读史明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关公月夜读《春秋》,李密牛角挂《汉书》。本朝太祖更是精研《二十四史》,其中尤为擅长《资治通鉴》。
王侯将相喜好读史书,在意自己留在青史中的位置评价,普通的市民百姓其实也是有读史书需求的。虽然这个世界华夏人们的国学素养高于前世,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二十四史》还是太过深奥枯燥。而当代的历史类学者写出的历史读物同样沉闷刻板,读之索然寡味,望之令人生厌。
市民百姓只能去关注一些野史戏说,看看一些胡编乱造的历史类电视剧作为寄托。可就在这个时候,《明朝那些事儿》出现了,它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为普通的市民百姓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这让普通的市民百姓如何不兴奋,我们也可以看史书了,不再是那些道听途说的稗官野史,不再是那些不着边际的历史戏说,而是一部史料源于《明史》和《明实录》的正史通俗读物。
可这却让一些历史类学者出离的愤怒了,一个刚刚高一的学生,写了一部白话言情小说,一部白话武侠的通俗文学作家,在他们眼里最多不过是个卖文为生的破落书生,竟然也敢大言不惭地妄谈历史,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燕京早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国内著名历史学者,燕京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夏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冯玄清的评论员文章。
按说一个是讲明朝的事儿,一个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就是出头也轮不到他。可老头实在是太郁闷了,年轻的时候专业方向没选好,不幸研究了魏晋南北朝历史。这段历史在华夏史学中是属于冷门的,简单的说就是官方不重视,民间不关注,高考中不考,就连前世网络小说都很少有人写这段。但这些都罢了,最主要的是前段时间老头新书签售的时间跟张铎撞了车,本来估计大概能来两百人的签售现场只来了二三十名读者,实在让雄心勃勃的冯玄清挨了不小的打击。
再者说,自古文人多相轻,哪怕孟南星是著名历史学者,老头要是瞧着不顺眼也会说两句怪话。现在他不过是个高中生,骂他还是抬举他呢!
抱着这种心理,冯玄清在《燕京早报》上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近千言,痛批孟南星的《明朝那些事儿》结构松散,语言直白,文笔轻浮,主观臆断。而《松江晨报》伪造数据,哗众取宠,实乃跳梁小丑行径。
《京城晚报》则刊登该报文体娱乐版块主编的评论员文章说:“《明朝那些事儿》并不是严谨史学著作,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好,有些细节处理的很主观。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不能当做史实去看。而《松江晨报》的读者调查表回复数实在令人惊讶地难以置信,我只能说这家小报为了造成轰动,已经到了无视读者智商与常识的地步,却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愚蠢……。”
《楚天日报》刊登了楚天大学历史系教授,华夏明清史学会研究员郑世恩的文章:“《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教科书,而作者也只是一个普通三流白话小说作家,还在读书的高中生。书中个人色彩比较浓厚,提出的一些历史观点也不是很严谨。这本书仅适合作为有一定历史观的成年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而不适合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带有演义彩色,所以读者不一定能看懂从而产生误解,并且书上一些不太严谨的观点会读者对历史产生模糊的判断。
至于《松江晨报》所说的近十一万份的读者回信,并不是没有可能,可当中有多少好评那就只有《松江晨报》自己知道了,也许这正是他们只刊登回复数,却不肯报道具体的调查结果的原因……。”
此外像《南方新晚报》、《东南都市报》等都纷纷撰稿表示怀疑。张铎的大本营《东北晚报》只是客观的不带任何感**彩地评论了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对于近十一万份读者回信的事只字不提,显然是害怕得罪那些文化名流,史学大家。而《松江人民日报》则未发表任何评论,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松江晨报》报社内,唐天豪看着一份份讨伐的报纸,看着那些大有来头的学者们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质疑和批判,心中即喜且忧。欢喜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不负众望,让报社的发行量暴涨,使得这家已经摇摇欲坠的小报社不仅稳住了局面,而且振兴有望。二十多天前报社里还人心浮动,多数员工心生去意。正所谓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那时真的是让唐天豪和江芷兰束手无策。如今多数的员工们不仅没了离开的想法,而且干劲十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自信的微笑。做人最怕没希望,没有人愿意呆在一家毫无前途随时都会倒闭的公司,可如果公司有了壮大的希望,即便一时还有些弱小,只要它处于急速发展上升的通道内,就足以令多数员工跟它休戚与共。
从这个角度上想,唐天豪真的很感激张铎,他并没有对以往的过节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反而大度的把稿子交给自己连载。虽然说可能出于千字四百的稿酬和愿意连载的报社难找的缘故,可唐天豪还是忍不住心生感激,因为不管张铎出于什么心理,摆在他面前的结果是《松江晨报》振兴有望了。
可他也同样忧虑不已,目前跳出来的专家学者对于整个华夏文化界只是九牛一毛,那些还没跳出来的才是真正令他恐惧的。那些人虽然书不见得能卖多少,却掌握着文化界的话语权,普通百姓还是比较相信他们说的话的,比起前世的砖家叫兽的公信力不知高出多少。
唐天豪正在思考的时候,外面响起了敲门声,他喊了声进,却是报社主编韩正,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子拿着报表进来了。他忧心忡忡地对唐天豪说:“总编,情况有些不妙啊,现在报纸的销量已经停滞不前了。”
唐天豪心中一颤,面无表情地接过报表一看,发现报纸销量在经过前些天的飞速暴涨之后,这几天已经基本稳定在26万份上下。他心中暗恨那些专家多事,嘴上却说:“哎,不妨事,咱们的报纸销量上涨总归要有个度,早晚会停一下的。等小说连载再多一些,还会有上涨的时候,大明十七帝,现在才讲到第三个,不要太心急。”
韩正见唐天豪胸有成竹,心也就安稳下来,笑着说道:“还是总编气度非凡,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才是领导者的风范啊!”
唐天豪微笑着说:“老韩,你就别恭维我了!去给下属们打打气,让他们别灰心,这点小磨难不算什么,再大的我们都挺过来了!”
韩正一拍脑袋说:“还是您说的对,我得回去给他们鼓鼓劲,好不容易提上了的士气可不能就这么泄了!”说罢转身出了办公室。
见韩正出去,唐天豪却没了刚才的自信,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给张铎打了一个电话,向张铎述说了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
张铎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忙了,《天龙八部》进入了后期制作,在这方面顾宗令、陈飞扬都比他专业的多,他现在是平均三天去一次滨城,看一下后期制作的进展,大方向上把把关而已。当然,如何剪辑的权力他肯定是要握在手里的。
回到学校的张铎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待遇,从校长老师再到校友同学们,每天来瞧他,找他签名的人络绎不绝,令他不胜其烦。就连赵宇、韩广、李成都来看过他,却有种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人就是这样,大家一个起跑线出来的,你比我强一点半点,我心生嫉妒;可你要是强地需要我来仰视,那就什么嫉妒的心都没有了。就像人们可以嫉妒同学同事每月比他多拿三五百块,却不会嫉妒比尔盖茨、李嘉诚的亿万资产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