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董承辞受献帝衣带密诏之后,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谋诛曹操。董承想到了刘备,他是献帝的皇叔,是汉室宗亲,应该可以同谋之。于是董承借幼子满月之便,设家宴邀请刘备到家中做客,在书阁内将血诏之事与刘备细说,刘备也当场表明奉诏诛贼之心。然而曹操生性狡猾,又甚多疑,一时间想不到对策,大家也只好沉着气等待时机。
自董承接诏之后,献帝日夜等候消息,却始终不见动静。心想:“难道是朕所托非人?不会!当年皇妹把朕托付于他,那他定是可信之人。哎!想必是曹操那贼狡猾奸诈,不易动手罢了。”
董贵妃见皇帝半夜起身,来回走动,似有心事,于是也起身,拿起锦袍,为他披上。
“是朕把爱妃吵醒了?”献帝温柔地问道。
“臣妾早已醒来,怕陛下冻着,方才起身为陛下披上外衣。”董贵妃轻声回道。
“朕睡不着,起来走走,爱妃不必陪朕。”献帝说道。
“陛下有何心事,能否让臣妾分忧?”董贵妃问道。
“爱妃觉得朕如何?”献帝问道。
“陛下何故此问?”董贵妃不答反问。
“朕只是觉得自己很没用,处处受人牵制,每天过得如履薄冰,这大汉四百年江山,迟早会断送在朕的手上。”献帝沮丧地说道。
“陛下切莫自我菲薄,陛下,慈悲心肠,才情横溢,有勇有谋,不畏艰难,虽处逆境而不气馁,此乃人君之典范。”董贵妃说道。
“爱妃何以见得?”献帝问道。
“想当年臣妾初见陛下时,陛下正与蒙都尉在练习骑射,英姿勃发,豪情万丈。别人道是陛下贪玩,但臣妾知道陛下不是。”董贵妃回想着说道。
“爱妃继续说。”献帝心知她所说之人并非自己,但是他很想知道皇妹当时是如何面对这些困境的。
“诺!”董贵妃接着说道:“陛下即位之后便恢复了科考制度,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陛下听说落榜人中有年过六十的老翁,乃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由此可见陛下慈悲之心。”
“兴平元年(194年),三辅大旱,谷价腾贵刘协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煮粥救济百姓,陛下见饿死人数不见下降,便亲自煮粥,乃知侯汶作弊,陛下却不愿意见他因此入狱,只命人责打五十廷杖便放了他。由此可见陛下之聪慧及宽宏之心。”
“当年李?与郭汜相攻,李?欲使陛下移幸北坞,陛下不肯,?乃以刃相逼,陛下却依然不为所动,于是?只好令人挟持陛下移驾。由此可见陛下之勇敢。”
……
董贵妃一一细说了她对献帝的看法。
献帝听她说罢,不禁感叹道:“朕不如她!”
“他?”董贵妃不解的问道。
“朕有点累,想睡了。”献帝说罢,便卸了外衣,迳自上了床睡下。
董贵妃不敢多问,也回到床上躺下。这不能怪董贵妃,之前因陈凌年纪小,又与各位妃嫔“相敬如宾”,她自然跟其他妃嫔一样看不出皇帝的变化。当献帝开始宠幸各位嫔妃时,她们只当做皇帝长大了,哪里晓得个中的乾坤。
经过一夜的反覆思量,献帝觉得自己无兵无权,空有天子之名,即使能成功诛杀曹操,也不见得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汉室江山。献帝心想:“不知皇妹那边情况如何?她曾说要与刘皇叔联手,共同匡扶汉室,我何不召见刘备,一问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