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

首页

设置

  • 关灯

奔向自由——浅评《伐》by凶残的夜鹰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血腥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晋室南渡,异族入主中原。长江以北,遍地烽烟,兵祸连结。我华夏民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无数人沦为异族的奴隶,无数人在残酷的兵祸中丧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神州大地,一片血色。

    这是一个民族最沉痛的回忆。

    这是一群人不愿追忆的史实。

    这是一块迄今未能愈合的伤疤。

    言无咎同学决心用他的笔引领我们回到那个时代,见证那些残酷,那些苦难,并且给我们以慰藉,这就是——伐。

    凡师有钟鼓曰伐。则伐者,兵入其境,鸣钟鼓以往,所以声其罪。

    言无咎同学的志向显然不仅仅是结束混乱,恢复治道。伐字的诉求在于,苦难必须得到报偿,罪恶必须得到报应。非如此不足以洗涤耻辱与血泪,非如此不足以恢复荣誉与尊严。这不仅是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的祈愿,也是我们后人民族情感的需求。

    小说中,石青高高举起了杀胡复汉的旗帜。进邺城,帮助冉闵稳定中枢,是为了杀胡复汉。对抗世家,追击张举,是为了杀胡复汉。战枋头,平段氏,仍然是杀胡复汉。

    为了这个崇高目标,冒着被冉闵诛杀的风险,直言进谏。为了这个目标,连番血战,不惜损耗手中有限的兵力。为了这个目标,察觉冉闵杀机之后,仍向其进贡十万石粮食,两万布匹。

    我不想批评这些作为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太天真,我只想说,这样的热血正是我所期盼,所渴求,所赞美,所歌颂的。

    我的疑问在于,杀胡复汉是否足以统领全文?

    自古以有道伐无道。在小说中,偏安东南的晋朝是无道,祸乱中原的胡虏是无道,甘为胡人走狗的世家也是无道,那么谁是有道?武力超群,政治能力和性格都有不足的冉闵么?雄踞青兖,虎伺豫州的石青么?

    小说中对于有道与无道的判断更多的基于一种民族主义情感。然而,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在民族国家尚未形成的中古社会,这种观念显然过于先进了。无论是被石青寄予厚望的冉闵,还是老好人乞活军总帅李农,都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们的杀胡复汉只是为了生存,只是为了解决政治困境。

    而历史证明,在邺城发起的这一场杀胡行动,并没有解决冉闵所面临的难题。他先是被同为汉族的世家所背弃,而后又遭遇了胡人的反扑,最终兵败被执,为慕容氏所害。其治下二十万汉民仓皇南逃,在河南被慕容氏截杀,悉数遇难。

    在小说中,石青凭借着先知先觉的能力,竭尽一切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可是,汉人世家的代表张举依然背弃了冉闵,逃出邺城;放走张举的张遇,依然得到了石青的宽恕,回到了他未来背叛冉闵的豫州;乞活军的总帅李农,依然和冉闵走向了对立,为冉闵所杀。

    这就是时代的困境。

    在冉闵眼中,在李农眼中,在张举眼中,民族大义并非是第一位的。

    在东晋朝廷和江东名士眼中,恢复山河同样并非是第一位的。

    在胡族眼中,汉胡矛盾同样不是优先考虑的。

    这也是小说的困境。

    一个被时代困境所束缚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那么挫折和失败也是可以预期的。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石青数次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诚然,失败并非不可容忍,但是,读者的情绪不免受到打击。当你成功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让他们产生了某种期待,而后又屡屡让他们失望,那么,遭到一些读者的背弃也无可厚非。

    更麻烦的是,因为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很可能要退而求其次,打折执行。从驱除胡虏的路线,倒退到团结一部分胡虏(麻秋),打击另一部分胡虏(慕容)上来。从石青的策略来讲,迂回完全可取。可是,作为小说的主旨,它却是不容退缩的。气可鼓而不可泄,一旦从这里退缩了,那么日后必然会有更大的退缩,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失望。

    我想,对于伐字,我们需要有另一种解读。

    伐是否能够成功,跟“道”关系重大。顺应时代的需求,抓住历史的大势所趋,这便是道。

    在这个时代,什么是有道?什么是无道呢?

    时代的问题需要用超越时代的眼光去寻找答案。

    石赵内乱,冉魏创建,东晋褚国丈北伐,只是五胡乱华中短短两三年内的故事,而五胡乱华,也不过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分裂时期的一部分。

    这一大动乱肇始于八王之乱,而刘元海反晋正式促成了晋室南迁,胡族政权兴起。

    其后,石勒灭刘氏前赵,建立后赵;冉魏灭石赵,慕容灭冉魏;苻坚灭慕容,灭凉国,灭拓跋,前秦短暂一统北方,肥水大败后,再度分裂,慕容、赫连、姚苌纷纷自立。

    后有拓跋鲜卑兴起,北魏统一北方。六镇作乱,高欢、尔朱荣、宇文氏崛起。北魏分裂,东魏西魏并立。北周代西魏,北齐代东魏。

    南朝,东晋为刘裕所灭,宋齐梁陈先后兴立。

    至周隋革命,杨坚方才廓清域内,混一天下。华夏从秦汉第一帝国,终于艰难地到达了隋唐第二帝国。

    在这几个世纪的历史里,千百位英雄登台演出,几十个政权旋起旋灭。他们都未能解决时代的问题。

    但是,他们已经提出了问题。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单于积德在躬,为晋人所服,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鲜卑、乌丸可以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敌!今天假手于我,不可违也。违天不祥,逆众不济;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单于勿疑。”(晋书刘元海载记)

    无道,奴隶御我。这是刘元海起事的理由,也是冉魏灭赵诛杀胡人的缘由,更是六镇作乱,北魏分裂的因由。

    近读《隋唐帝国史论》,曰“乱似乎可用两个契机为中轴加以把握:一是从自由民沦为贱民的历史状况,一是由贱民奔向自由民的志向和行动。”

    汉人底层民众,成为了世家贵族和异族政权的奴役。

    北族底层民众,沦为了原部落首领的奴隶。

    在小说中,张遇对豫州民众所作所为,石青对于流民所作所为,其实质,都是这样一种进程。石勒,麻秋,张举,莫不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而乞活军正是不堪石氏的奴役掠夺,参与了冉闵杀胡复汉的行动。东宫高力士的东征,也是不满于石虎的压迫,奋起抗争。乞活军以汉人为主体,高力士则以六夷为主体,从两面皆证明了内乱的产生源自于同一个渴望:自由。

    如此可言,底层民众的自由才是这个时代最深切的需求,是不可阻挠的大势所趋。

    对自由的追求就是道,压迫和奴役就是无道。

    恢复自由,消除压迫。

    伐的真义便在于此。

    只有以民众的自由为主旨统领全文,主角现在做的和将来要做的事情,才站在了道义上,因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譬如,第一卷,众高力士以及三义军被张遇四处追杀。如果从杀胡复汉的角度来看,无论成败都比较尴尬,因为张遇此人本身代表着悍民军,悍民军又是杀胡复汉的主力。败了,投降悍民军也可以接受。胜了,也无法酣畅淋漓的庆祝。若以自由为基准,即使失败,只要逃走,也使得更多的人免除了被奴役的命运,可称之为胜利大逃亡,值得庆祝!

    设若石青未来一统北方,将灭东晋。若以仍以杀胡复汉为纲领,显然底气不足。而若以民众的自由为纲领,那就是顺天景命。

    再谈谈自由。政治自由,经济自由,生存的自由。

    汉人世家贵族,在北族的统治下,失去了政治自由。

    世家所管理的民众,失去了经济的自由。

    流民失去了生存的自由。

    进入汉地的北族民众,失去了经济的自由。

    要解决时代的问题,那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四种人身上着手。

    因此,小说必须深入社会形态的内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战争和为了战争而铺垫的。更要有超越时代的关怀,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描绘当下的世情。

    呜呼,我是把问题梳理清楚了,至于如何解决,就要看言无咎同学的妙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