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蓝天碧海之恋

首页

设置

  • 关灯

第二十章 英雄爷爷

    李雪的爷爷叫李福清,1939年参加的革命,那时他才17岁。

    李福清的老家是山东省临近津浦铁路的一个比较大的村子李家庄,全庄人几乎全姓李。李福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是他们村里大财主,也是他们本家李老太爷家的佃户。李老太爷祖上做过保定府的府衙大爷,致仕回乡后购置田产,成为本县首富,听说烟台张裕、青岛啤酒都有李老太爷的股份,以良田千顷、骡马成群形容他们家一点也不过分。李宅高墙深院,还养着15、6个看家护院的家丁,6把快慢机,10多支长枪。

    抗战爆发后,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的队伍从村子里南来北往、出东走西,只知道他们分属于山东韩复榘主席、东北军于学忠部、二十九路军张自忠部、八路军山东纵队、津浦支队和中央军系统的部队,也有与他们作战的日本军队和所谓的皇协军,离村子10里远的凤凰山上还有一支60多人的土匪武装,大当家的叫张云彪,江湖上都称之为彪爷。为了一方乡土平安,李老太爷私下与彪爷互有来往,时常送些财物粮食给山上,逢年过节杀猪宰羊款待彪爷及各位绿林好汉。

    那一年春天,李老太爷离家多年的大少爷突然回到家里。这位大少爷年轻时曾在上海读书,好像是交通大学毕业的,三年前给家里来信,让家里给汇一大笔钱去,说是要去国外读书,从此与家里断了音讯,不知道这时回来干什么。

    一天早晨,李福清正准备赶牛下地,在村口看到大少爷正在那打拳呢。

    大少爷看到李福清,亲切地打着招呼,“九弟,下地啊!”李福清在本家大排行为老九。

    “大少爷,您回来了。”

    “现在讲究民主,人人平等,别叫我大少爷,就叫我大哥好了!”

    “好的,大少爷。”

    “对了九弟,今天你别下地了,等会你陪我去一趟凤凰山。”

    后来才知道,大少爷,也就是李海清的大哥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出国留学,而是从自己父亲那儿要到一大笔学费后,去了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了**。这次回乡,就是根据八路军鲁中军区的指示,准备收编凤凰山的张云彪土匪武装。

    张云彪土匪武装原本就是一些贫苦农民组成,在民族大义上也懂得降汉不降曹的忠义思想,早就想找一个大树乘凉,看到与他们交情很深的李老太爷家的大少爷亲自来为**和八路当说客,就满口答应准备集体在党,参加八路。

    回到家里,李家大少爷把全部家丁召集起来,宣布起义,成立八路军沂北军分区独立七大队,自任队长兼政委,张云彪为副大队长,原凤凰山人马编为第1、2两个小队,由凤凰山二当家的、三当家的担任两个小队的队长,自己家的家丁编为第3小队,原看护队长担任队长。

    不仅如此,李大少爷还在村场院召集村民开大会,要求村民踊跃参军,凡是参加八路,租种李家田地的均可享受免一减二的优惠,即免当年的田租,以后每年减两成的田租,本来他想把家里的土地也彻底分给佃户,上级以与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符为由没有批准。会后,他还挨家挨户动员村里青壮年参军。找到李福清时,李福清开始并不想到队伍上去,一是他对各种队伍都没有好感,二是离开家里老娘怎么办。李大少爷耐心解释八路军与其他军队的不同,是人民的武装,是真心抗日的队伍,至于九弟的母亲今后生活,马上让管家送去一担包谷,两斗麦子。

    和李福清一起参加八路的同村人共有9人,其中与他同辈的有7人,另两人为他们的堂叔。等到年底进山整训的时候,90多人独立七大队已发展到400多人,300多条枪,他们临走时从李家大院带走上万块大洋、拉着20多车粮食、好几车药材布匹,李福清的背囊里还藏着五块金条呢。还好李老太爷是位开明绅士,默默地支持着儿子,为躲避日军的加害,他到济南隐姓埋名过着常人生活。

    开始的90多人活到全国解放的仅有20多人,副大队长张云彪牺牲在1944年的一场反扫荡战斗中,二当家的也就是1小队队长牺牲在解放锦州的配水池战斗,李福清的两位堂叔李宝平、李宝安是亲哥俩,一起牺牲在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以至于现在驻扎在锦州的解放军某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亲兄弟不能被编在同一个作战营里。

    杨海洋的爷爷就是凤凰山上的三当家的,由于善使双枪,枪法准,人送外号杨三炮,据说三枪可以给杨树穿洞,到1950年解放海南岛时已是由沂北独立七大队发展而来的解放军某团副团长了,部队解放榆林那天,其爱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为杨榆林,就是杨海洋的父亲。此时,李福清为该团3营营长。

    后来部队回师中原休整,经上级批准,李福清与部队的一位女文化教员结婚,她就是李雪的奶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杨三炮、李福清所在部队首批赴朝参战,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并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了志愿军参战第一枪,1951年5月,李雪父亲李安东出生在部队在国内留守处安东,1953年5月2日,担任团长的杨三炮牺牲在朝鲜西海岸,副团长李福清也几乎牺牲。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李福清随部队返回国内,与妻子重逢,并将战友加老乡的儿子杨榆林收养,后来陆续生下李雪的三位叔叔安西、安南和安北。

    回国后,李福清曾到师部工兵连找寻救命恩人,才得知当年的工兵连副连长姓覃,叫覃德贵,在后来一次抢修公路大桥时,为排除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而牺牲。

    至于覃副连长的家乡在哪里,家中还有什么人,因为入朝时的工兵连老兵没回来几个,剩下的谁也说不清,只知道覃副连长是义州战斗后补进的解放战士,原在滇军当工兵排长。

    滇军,应是云南人,可是部队联系云南各县民政部门,都查不到覃德贵这个人。

    到了1980年,李福清当年所在部队为纪念赴朝参战30周年,遍访健在的赴朝老兵时才从一位云南籍伤残退伍老兵口中得知,覃副连长并不是云南人,在义州解放战士教导团时,曾听他说过家乡好像是贵州,离家20里地有个大瀑布。于是部队军史馆派人,重点到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几个县,终于找到覃德贵的家人。

    原来,抗战时,云南为美军飞虎队修机场,覃德贵当时高小毕业,抱着抗战卫国的理念,与几位同乡一起到云南参加机场施工,1943年机场建成后,卢汉部队就地从民工中征兵,19岁的他成为滇军暂20师工兵连的一名二等兵,抗战结束后,暂20师派驻东北,辽沈战役时在义州被我军全歼,该师工兵连排长覃德贵由于有高小文化,在当时可看成是知识分子,工兵又属于特种兵,被我军所留用,补入我军某师工兵连,为副排长。

    由于覃德贵离家出走后与家里多年失去音讯,家里人只知道他参加的是龙云、卢汉的滇军,我军这段经历却无人知晓。一个国民党军官亲属在建国后各种运动中的遭遇可想而知,其作为小学教员的父亲在50年代的三反五反运动中以反动教书匠身份惨遭批斗,最后上吊自杀,其母亲也在特殊时期中去世,其几个年长的侄子永远失去了当兵入伍和进入高校求学的机会,其最小的弟弟覃德盛年过30时才与出身富农的一位女青年结婚。等到部队找到覃德贵大哥覃德富,将其弟在渡江战役获得的三等功奖章、三级解放奖章及抗美援朝时获得的一等功奖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交到其手中时,覃德富泪流满面,冲出村庄向村外父母墓跑去,在墓碑前长跪不起,悼告他们,德贵参加的是解放军,不是反动派,我们家也不是反动家属,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流泪。

    李福清听说部队找到了救命恩人的家属,立即由正在老部队服役的三子李安南和部队军史馆馆长陪同乘飞机到贵州,看望覃德贵家人,听到他家里的各种遭遇嗟叹不已。部队当场决定,特批其弟覃德盛的儿子覃志平到覃德贵生前所在连参军入伍,李福清当场表示负担覃德盛小女儿覃满妹学习的全部费用,当时覃满妹正读高中二年级。

    读到这里,方为好奇地问李雪,“覃满妹现在在哪里,做什么?”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看到方为用诧异的表情看着自己,李雪笑道,“后来覃满妹考入辽南工学院电子系,来到海珠,小时候我叫她满姑,现在么,称她为小婶。”

    “什么?太不可思议了。”方为彻底无语了。“那么,你爷爷的大哥,也就是李大公子是谁,后来干什么?”

    李雪并不说话,只是默默地从书柜上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封面写着《解放军将帅录》,翻开某页,“就是他!”

    “李将军可是我国著名的发射将军”,方为惊呼道。

    “我爷爷的大哥建国后一次也没有回家乡,你知道为什么?”李雪问道。

    看到方为奇怪地看着自己,李雪叹息道:“听我爷爷说,和他一起最早被大哥指引参加革命的9个人,最后活下来的只有爷爷和一个负伤的堂哥,我爷爷大哥曾对爷爷说,他不敢回家乡,怕家乡父老找他要人,因为家乡曾有上千人受其影响参加革命,大部分人都没活下来,活下来的也是伤痕累累,而他自己却毫发无损,他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他这将军是成千上万的家乡子弟用生命换来的。”

    “50年代,他曾在济南参加总参会议,杨得志司令员知道他的家乡就在济南附近,安排车辆送他回家看看,他却要司机将车停靠在接近家乡的一座山下,他和警卫员徒步登上山顶,望着日夜思念的家乡一言不发,临走时只是用军帽装满了家乡的草木黄土,喝了一口从村边流淌过的沂河水,连他父母的坟墓都没去看一眼。”

    1996年他去世前,家乡父母官去北京看望他时,问他百年后是否愿意归葬在家乡,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那么多家乡烈士都没能埋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的宝平、宝安两位叔叔可是亲哥俩,解放海南时所乘帆船被敌人炮舰击沉,连尸首都没有,我又有何面目回到家乡独享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