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马照片
何马,生于中国四川省藏区。oM/内向,不喜说话,好读书,涉猎极为广泛,尤其对军事、汽车、枪械、天文、地理、历史等有着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同时痴迷一切极限运动,曾一人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他的《藏地密码》,以120万字的宏大架构,讲述了以西藏和藏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全球大探险故事,其中涉及到西藏千年秘史、藏传佛教历史遗案,以及世界上众多著名文化遗迹。
这是一本你可能在很多地方见过但未必喜欢的书,一本确实畅销但在网络与现实中遭遇了无数“板砖”的书——《藏地密码》。
而此书作者何马,就在本月初,曾以440万稿酬登上所谓“中国作家富豪榜”,一跃而成黑马。此位自称出生于四川内江的男子,似乎善弄“神秘”,一直不以真面示人,甚至当初签合同时,《藏地密码》的出版人也未见到作者真容。
记者颇为费劲地读完《藏地密码5》样书之后,怀着对《藏地密码》前4部竟能畅销的莫大疑问,对此位颇有争议的“神秘”作者做了电邮采访,而这似乎也是何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面对各界对其“真身”是否存在的质疑,出版方传来了一张何马在西藏的照片,只是帽子与墨镜遮挡了“真容”。另悉,何马也是笔名,“何”是作者母亲的姓氏。
以平视的心态感受藏地
记者:何先生你好!在网络蹿红的书很多,《藏地密码》给人印象似乎也是一夜成名,但据了解,这本书去年就挂在网上了,然而当时点击寥寥。
何马:《藏地密码》最早出现在2007年初,开始叫《战獒传说》,后又改名为《强巴历险记之最后的神庙》,我当时网名叫“飘逸的马”,小说确实点击量并不高。2007年底,我应编辑要求做了大量修改,改到我都不好意思承认以前的旧作是我写的。今年1月15日,我用笔名何马在网上挂出了《藏地密码》,5天后即点击过百万,50多家出版机构争抢出版权,4月在重庆出版社出版后首印20万册被一抢而空。
记者:《藏地密码》确已获得商业成功,但很多人认为此书的“书外功夫”远胜小说本身。另外,一些网友认为书中大段有关西藏以及玛雅文化的东西,不过是“百度”资料的堆砌,这些内容对一部小说利弊如何?
何马: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藏地密码》写出来,其他的事情,我都不管,呵呵。
我相信《藏地密码》是一本这样的书,很多人都可以读懂,因为它是用最朴素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有人,会读得很深很深。他们会在书中,看到我内心深处的西藏。
记者:不管宣传上如何以“百科全书式”等来推介《藏地密码》,你自己认为此书在多大程度上展示了西藏?你通过哪些渠道认识西藏?
答:“百科全书式”小说只是出版社的说法。我个人更倾向于《藏地密码》是一部关于西藏以及藏传佛教的千年秘史。我更多讲述的是那些关于西藏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关于西**特的风景以及习俗,都是作为西藏秘史的背景出现的。
我看西藏是平视。所谓的平视,就是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当然更不是斜视。很多时候我们对西藏的理解,是俯视,觉得西藏很落后;或者是仰视,觉得西藏很神秘。当你用平常心去平视西藏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看见真实的西藏。
有缘人会从中读出他心中的西藏
记者:同一个题材挖掘下去,可能会日益精深,但也可能会资源枯竭,会面临读者阅读疲劳等诸多困境,《藏地密码》是否也会如此?如何避免?
何马:《藏地密码》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字,完全是因为,西藏有太多的神秘的故事,这些神秘的故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可能会打动他。我必须把每一个故事都讲述出来,才能表达出我心中真实的西藏。我想真正对西藏感兴趣的朋友,是不会产生阅读疲劳的。因为,只有把所有的故事读完,你才知道西藏真正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有多么的动人。真正意图就是我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藏地密码》这样一种途径了解真实的西藏。《藏地密码》中表达了我对西藏的所有感情,有缘人会从中读出他心中的西藏。
记者:如何看待阿来、马原、马丽华等同样关注西藏题材的作家作品?你对自己的写作特色与预期何在?
何马:对西藏题材,我希望我一辈子写的东西,都围绕这个地方。阿来他们写的都很好,都从不同的角度让人们了解了西藏。我只是希望通过对西藏千年隐秘历史的叙述,让人们了解到,西藏不为人知的那一面。如果有人因为看了《藏地密码》,而喜欢上西藏或是对西藏感兴趣,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也是我对自己写作的最大期待。
对小说的“学术成分”并未考虑
记者:你认为西藏文化最神秘或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小说中学术成分比重如何?
何马:西藏千年隐秘历史,是我最感兴趣的。《藏地密码》120万字,写的就是我最感兴趣的这一点。因为我不是学者,所以对于学术的成分,我不会考虑。我只能说,小说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出自我通过各种途径对西藏的了解,比如出自我曾经读过的那600本与西藏有关的书。我读那些书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写《藏地密码》,但等我要写《藏地密码》的时候,我已经读了那么多书,所以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藏地密码》的一部分。
记者:这本书是否真的“仅仅是讲一个好故事”?
何马:西藏是一个很神秘、不容易了解的地方。很多人对西藏的一丁点了解就是“她很遥远、很荒凉、很多背包族都想去那儿”。我最近看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廉湘民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要么俯视,要么仰视,惟独缺乏平视。”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藏地密码》里确实有很多探险故事,但我们也不能仅把西藏和“探险”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西藏的历史和文化。只有从文化上了解了,我们的血液才能真正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写作《藏地密码》的真正目的,虽说以我的能力,很难轻易达到。
记者:有人认为“藏宝寻宝”式的写作思路已进入程式化,西藏文化其实远非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藏所能概括。
何马:对,您应该也看到了,到目前为止,这个小说关涉到了西藏的风俗人情、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如您所言,我想在小说里展现的绝对不是价值连城的宝藏,应该说,寻宝或探险,都只是这个小说的一个噱头,是支撑故事的线索,是让普通读者可以阅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我真正想展现的,还是西藏文化,尤其是那部分埋藏在历史里的,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文化。在我们的脑海中,西藏一直都是一个符号,神秘,神圣,即便现今已经开放为全球化的旅游胜地,也仍然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想要展现的就是这部分秘密。我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这个小说,竭我所能地让更多人更加了解西藏和西藏文化,只有真正了解了,才可能完全接纳,融为一体。本报记者王锋
记者旁白
必须要说出的一些话
应该说,这是一期特殊的“重点”人物,在看惯了声名甚隆的文坛耆宿、知识大家,与风口浪尖上的新锐、热点、潮流人物之后,我们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故作神秘、充满争议的作者。何马,这是一个像昔日歌手刀郎一样隐藏真容、故作神秘的作者,他带来了一本虽然畅销但在阅读反应与大众口碑上并不完全讨好的书。
坦言之,记者拿到最新的《藏地密码》第5部,对这样的书能够畅销,确实也有一些不理解,说一句唐突作者的话,我真是“硬着头皮”通读完了这本书,因为这是采访每期“重点”前的必修功课。
一部在很多人眼里“故事差、文笔差”的“绝对的烂书”,为什么会一路畅销?为什么会出现在诸多排行榜上?一部因充满了“百度”出的军械使用、汽车改装、医学以及西藏相关知识而被批为“拼凑”成的一本读物,却事实上扯动了一条畅销链,原因何在?它是很好读,但这样口水式的阅读究竟利弊如何?对于这部书的风行,整个书业、阅读圈或许值得反思,我们的阅读水准是不是下降了呢?我们的阅读价值是否浅陋化了呢?我们的媒介是否集体也曾参与了一次次“忽悠大合唱”?
通过此书,也许人们可以深长思之,一本畅销书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幕后推手到底在如何操盘?有多少书赢了一把市场却输光了人气,在艺术与口碑上千疮百孔、一败涂地?还记得那本弱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否?薄薄一册,疯狂印行,而热潮过后,所余为何?奶酪或许已凝结为废渣,奶腥气也飘散无存。在全国各地一本本所谓畅销书从书店走向垃圾站、化浆池之前,愿意“傍”着这个特殊的人物,说一些这样的话。王锋
■关联读本
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信封,信封里装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促使卓木强巴及导师、世界犬类学专家方新教授亲赴西藏。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震惊地发现,照片上的动物竟然和帕巴拉神庙有关……不久之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从西藏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全球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快乐阅读,文學網唯一地址(http:/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