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直击传销陷阱的警世之作:传销洗脑实录

首页

设置

  • 关灯

第104节:后  记(28)

    第104节:后记(28)

    群体暗示和从众效应。传销的组织者们充分运用了心理学中的从众原理,亦即利用群体效应打消参加者对安全与否的疑虑。获得安全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会有一个起码的思考:这件事对不对,这样做行不行,做了值不值,有没有什么风险。但是,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参加某个活动时,参加的人数越多,大家的热情越高,就会越相信活动本身的可行性。在进入传销组织后,王浩看到的是一群斗志昂扬、雄心勃勃的“淘金者”,他们不厌其烦地向他灌输前人成功的秘诀,以群体意志动摇、迷惑他原本的认知,甚至通过一些游戏中众人的一致性的行为让他对自己的判断进行反思。相应地,群体的“鼓励与关爱”使他对参加该组织和活动产生起码的安全感。

    消除罪恶感。传销的组织者们还需要突破参与者的罪责感。罪责感是制约我们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等规范行为的心理防线,特别是当参加者要采用骗人的方式去拉下线时有无罪责感就尤为重要。在传销组织中,组织者往往通过系统的方法消除参与者的罪责感。一是宣扬活动的合法性和利他性。如混淆传销与直销的界线,将传销活动夸大为前途光明的合法事业,强调拉下线的行为是在帮助对方,是善意的欺骗;二是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每一个参加者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情感互动,用温情去打动、融化,使参加者通过对“家”的信任发展为对组织和事业的信任;三是采用信息隔绝的方式创造利于洗脑的条件,在传销组织中参加者只能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我们的事业合理合法、前途无量。

    造神。非法传销组织也很会利用大家先入为主的心理进行“造神”,塑造榜样的力量。一些非法传销组织会捧出某位中国传销界“理论权威”的灵位扯虎皮拉大旗。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权威”的信任推翻自己正确的直觉,而服从错误的意志。在非法传销组织里,很多人不了解国家对直销业的政策与规定,甚至不知道那个“权威”是谁。但是只要他们证实那个人的确在直销舞台上扮演过“神之使者”的角色,他们就会对国家“支持”他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这一点笃信不疑。

    破窗效应。一间房子如果有扇窗户破掉,没人去修补,不久,别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这种“破窗效应”发生的临界点,在非法传销组织里的表现是在说第一个谎言的时候。一旦开始说谎,人就失去了廉耻,只要说了第一个谎言,说第二个时就不会不好意思了。只要开始说谎,无论是邀约还是问家里要钱,或者是跟新朋友沟通,说起谎来都会觉得心安理得。

    渴望“扳本”的心理。当参与者们进入传销组织后,慢慢地,甚至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骗局,所有之前美好的许诺,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但是大部分的人却不愿就此收手,他们在这一行已经投入了许许多多他们认定他们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找一个下线,把本扳回来,以此来转嫁自己的损失。

    综观上述,我们不难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法传销的“洗脑”手法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把他们的心理欲望挑起来,然后再加以催眠和控制。非法传销的受害者之所以很难跳出这个圈套,是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自我否定。而且加入传销时付出的成本越高,退出的过程就越缓慢越困难。这个成本是综合的,不仅包括投入的钱财,还包括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寄托在这个事业上的梦想等等。脱离开传销组织的人员,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现实。

    一美元的法拉利: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一个清晨,有人看了眼报纸的头条登着:“一美元换法拉利。”他摇摇头,把报纸丢到了一边,刚好落在了一个流浪汉的身边。他捡起来看了看,也摇了摇头,把报纸扔给他旁边的流浪汉。第二个流浪汉也看了看头条,但是没有放在心上,他想,这大概是有钱人开的玩笑,不过他把报纸留下了,想着至少可以挡挡中午的大太阳。中午的时候,两个流浪汉都讨到了一美元。他们相约去吃汉堡。排队的时候,留着报纸的流浪汉发现他们正在一美元换法拉利地点的附近,他打算去看看,于是就按着报纸上的地址找了过去。接应他的是一个佣人,当听流浪汉说是来法拉利的,便把他带到了一个贵妇面前。